相关资讯

手腕处有个“长命穴”,1穴顶5穴,可补肾、安神止痛、固生命精气

发布日期:2024-10-10 09:26    点击次数:199

手腕处有个“长命穴”,1穴顶5穴,可补肾、安神止痛、固生命精气

阴郄穴,又称“石宫”,最早纪录于古代医学文籍《令嫒要方》。阴郄穴之是以得名“石宫”,是因为其寓意着肾水如细流般通过这个微弱的孔隙,汇入肾水的大海之中,绚丽着生命之本的褂讪与津润。

作为手少阴心经上的郄穴,阴郄穴不仅是气血运转的关节,更是全身经络的“红绿灯”,调控着气血、肾水的有序流通,关于爱护五藏六府的泛泛运转至关首要。因此,等闲推拿阴郄穴,不仅或者活血行气、止痛安神,还能强肾滋阴、固生命精气,号称一穴顶五穴的养生要穴。

为何保举阴郄穴?

阴郄穴,一个又被称为“石宫”的神奇穴位,其历史可纪念至迂腐的医典《令嫒要方》之中。

“石”寓意肾,肾为水之主;“宫”则绚丽着宫殿,虽门扉短促,内里却渊博广大。这究竟有何深意?

思象一下,地表的经水通过这个奥妙的孔隙,长远地下,汇入那片属于肾骨的渊博水域,就像微弱的溪流最终汇入大海,这就是“石宫”之名的由来。

阴郄穴,作为手少阴心经上的郄穴,与心经经脉精致络续,它的主要使命就是流畅全身的气血,断根淤积的垃圾,褂讪咱们的“生命之根”。

不妨将其比作交通中的红绿灯,气血与肾水如同业驶的车辆,只消听从其携带,方能有序通行,确保五藏六府的协调运转。一朝失去携带,错杂便随之而来,多样问题相继而至。

阴郄穴实为一处自然的急救宝穴,它能活血行气、止痛安神、强肾滋阴,更能有用止住冷汗,实乃咱们体魄中不行或缺的“要害关节”。

阴郄穴在哪?

阴郄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,位于前臂掌侧,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,腕横纹上0.5寸。

止痛安神的“定心丸”

心讹诈血脉与神明,气血流通受阻,心神当然难以沉着。于是,失眠、心悸、心绞痛、急躁、精神黯然等问题便相继而至。阴郄穴作为手少阴心经上的郄穴,擅长止痛、安神、止血,关于肉痛、脸色病、血症等症状,都可求援于它。

推拿此穴时,咱们应以拇指前端垂直用劲,边按边揉,使刺激长远穴位,激活其功能,产生酸、麻、胀、痛、热及走窜等嗅觉。

随后,再以手指伸直,点于穴上,垂直用劲点压后,如弹拨琴弦般向体魄里面拨动,同期旋动前臂,加强指压的弹拨感,捏续3秒后,轻揉收缩。

如斯反复操作,足下轮流,每次按揉弹拨约86次,坚捏一段时辰,便能有用缓解失眠、体魄麻痹、心绞痛等病症,宛如一剂释怀宁神的“心灵慰藉”。

以致,当孩童受到惊吓,出现畏怯、忧虑、哀悼等情谊时,多按此穴亦能有所改善。

看守肾脏的“六味地黄丸”

你是否曾在更阑醒来,发现体魄湿淋淋、黏糊糊,极为不适?并伴有行动心热、两颊潮红、口咽干燥、心烦等症状,这在中医中被称为“冷汗”。

冷汗一词,最早见于医圣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。其中,“盗”字寓意偷盗,形色汗液在夜间如伏莽般悄然泄出。

其实,冷汗的根源在于“肾阴虚”。阴虚导致阳气不固,汗液因此外泄。精气一泄,腰酸背痛、腿脚无力、气短、食欲欠安以及腹黑问题便随之而来。

阴郄穴恰是处置冷汗问题的要害。《百症赋》有云:“阴郄、后溪,治冷汗之多出。”心为火,肾为水,而阴郄穴作为郄穴,具有相似心脉、使心火下行、肾水上提的功能,从而达到心肾相交、水火相济的恶果,冷汗当然得以缓解。

为真贵冷汗,咱们可选拔保健和缓灸。将艾条烽火后,瞄准要灸的部位,保捏距离皮肤2厘米,以皮肤感到温热而无烫感为佳。每次灸10分钟,灸至皮肤温热微红即可。艾灸能津润阴气、调度阳气,使阴阳均衡,强肾滋阴,牢固体魄,驻守精气外泄。

虽然,肾阴虚的真贵并非一蹴而就,需坚捏艾灸一段时辰方能凯旋。

进攻时刻的“救命穴”

试思,若腹黑病骤然来袭,东谈主已堕入昏倒,该何如是好?此刻,不管寻求哪位大夫的匡助,都需消费珍贵的时辰,而经常,存一火就在这一线之间。

再如急性哮喘,一朝发作,灾祸难当,仿佛跻身地狱,而病魔却从不恭候。

信得过的调停,应在于就地施治!而中医的取穴点穴之法,恰是最为赶快、有用的急救期间。那么,东谈主体中究竟有哪个穴位能领有如斯神奇的力量呢?谜底就是阴郄穴。“郄”在中医中,寓意慌张救与要害。

《针灸甲乙经》中纪录:凄寒咳嗽,吐血,逆气,惊厥,肉痛,都可由手少阴之郄穴来主治。

阴郄穴,仿佛是东谈主体内置的一剂急救良药,不管是胃痛难忍,腹黑病突发,肉痛如绞,咳血、尿血,照旧女子崩漏、头痛欲裂,只需用劲按揉阴郄穴,便能赶快缓解病情。

那么,该何如操作呢?

最初,要找到阴郄穴的位置,然后用拇指的指端稳稳地按在穴位上。接着,先逆时针揉动8次,再顺时针揉动8次,然后松开。如斯反复进行,捏续揉动5分钟。力度要比平时的保健推拿稍大一些,以产生酸胀感为佳。

若你身边的东谈主遭受急性哮喘、突发心绞痛或逆气昏倒等进攻景况,你都不错尝试通过按揉阴郄穴来为他们提供实时的匡助。

发布于:山西省